主講:林保堯教授 時間:2024/3/13 起,每週三 9:00~12:00 地點: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甘肅隴東,是佛教石窟寺比較集中的地區,這一帶分佈著大大小小的20多處石窟群體,其中最主要的是慶陽地區的南、北石窟寺,更有趣的是,這兩處甘肅隴東的重要石窟寺,都是由一位北魏驍勇善戰的將軍所開創的。
覺風基金會,成立以來,寬謙法師從未間斷文字的紀錄,日記之外,就是覺風的定期刊物。覺風期刊紀錄最近半年覺風基金會的重要活動紀錄及回響,並公告未來半年覺風基金會的重要課程與活動。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自創立以來,致力於佛教藝術之研究、教育與推廣,其中刊物書籍出版亦為基金會的重要工作之一。自1989年出版《中國古佛雕》以來,迄今持續出版優質的出版品,盡一己之力貢獻於社會。
寬謙法師弘法影音,在類別上,分為學佛次第、般若系列、唯識系列、真常系列,依此不但能建立佛法學習基礎,深入法性空慧,從而追本溯源,直達佛陀本懷,更是修行的指南。
大佛寺石窟千佛洞與羅漢洞的造像藝術基本風格,初步形成有可能是在唐太宗執政時代,到了唐高宗執政的初期,長安的唐風佛教造像藝術被帶到東都洛陽,在那裡她得到了發揚光大。
第二十窟的此尊坐佛,高約十四公尺,雖非武佛中最大者,但是磊落雄偉的姿相卻十分迷人,特別是親臨現場時那黃白色的色身映現著四季變化而來的映像變化,令人不禁油然生起無盡殊勝之感。
此尊佛陀像的出土地帕達瓦(Paidava)與蘇吐拉克(Shotrak),是迦畢試國的重要遺跡。在北傳的佛教聖地犍陀羅雕刻上,出現了極多的這類像例。特別是在古代的迦畢試一地,特別喜好此類的造像。
這一趟印度行的因緣,要從寬謙師父第一次的印度行說起。1998年,師父在愛羅拉石窟,見到了前所未見的佛教早期石窟建築,它們與在台灣、中國或世界各地所見的佛教建築空間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