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東,是佛教石窟寺比較集中的地區,這一帶分佈著大大小小的20多處石窟群體,有涇川縣的王母宮石窟、羅漢洞石窟、丈八寺石窟,鎮原縣的石空寺石窟,華亭縣的石拱寺石窟,莊浪縣的雲崖寺石窟、主林寺石窟、陳家洞石窟,合水縣的何全寺石窟、張家溝門石窟和蓮花寺石窟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慶陽地區的南、北石窟寺,更有趣的是,這兩處甘肅隴東的重要石窟寺,都是由一位北魏驍勇善戰的將軍所開創的。

奚康生(西元467—521年),據《魏書》與《北史》記載,他的祖先是鮮卑族的酋豪,本姓達奚,後改為奚氏,並隨同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定居到了洛陽,所以史書上說他是河南洛陽人。奚康生武藝高強,勇力過人,經歷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為北魏王朝建立了赫赫戰功。他還曾先後出任南青州、華州、涇州、相州刺史,由於他特別崇信佛法,並多次施捨自己的住宅用來建立佛教的寺院,所以在這四個州中都留下了他敬佛的功德。西元509年,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的和尚劉慧汪聚眾造反,宣武帝詔命奚康生領兵征討。平叛以後,奚康生就留在涇州擔任了近三年的刺史。也就在這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奚康生動員了全涇州的人力和財力,經過千百名工匠窮年累月的勞動,終於造就了南、北兩座佛教藝術殿堂。
 
圖1:甘肅慶陽北石窟寺外景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圖1),位於甘肅省慶陽縣西峰西南25公里處,石窟坐東面西,前面有蒲河和茹河交匯流過。這裡現存的窟龕共計295所,大小石雕佛教造像2000多尊,包括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的作品,是甘肅隴東地區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群。在北石窟寺中,雄居窟群中央、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第165窟,就是由奚康生在西元509年主持修建的。它的平面呈橫長方形,錄形頂,窟內高14米,寬21.7米,進深15.7米,窟門外立著兩身高達6米的神情憤怒的護法天王像(圖2),天王的外側還各有一頭蹲獅;在窟內正壁與兩側壁的壇基上,共雕出了七身8米左右的立佛像,其中正壁三身,兩側壁各二身(圖3、4);在立佛之間還有十身脅侍立菩薩像;前壁的窟門兩側各雕了一身呈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像(圖5),門左側還雕造著一尊乘象的菩薩(圖6),象前有一身深目高鼻、表情憤怒的馭象奴,而門的右側則雕著三頭四臂、手持日月和金剛杵的阿修羅天像,這是佛教裡的八部護法神之一。
 
圖2:北石窟寺第165窟門外雕刻
圖3:北石窟寺第165窟內景
圖4:北石窟寺第165窟左壁立佛像
圖5:北石窟寺第165窟立佛、彌勒菩薩像、乘象菩薩
圖6:北石窟寺第165窟前壁乘象菩薩像
在這所巨大的洞窟中,原來是佈滿了浮雕內容的,如今倖存下來的已為數不多了。如窟頂前披上巨幅的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圖,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在前世捨身救眾生的故事;這樣場面宏大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不愧為北魏的藝術傑作。另外,窟頂北披還有另一幅佛本生故事浮雕——屍毗王割肉貿鴿;東南角還殘存著浮雕三坐佛與兩身分別手持矩、准相對跪著的人物形象,這是在表現成佛以前的悉達多太子正在向老婆羅門學習工巧明的故事情節。東北角殘存的浮雕中,有佛坐在熊熊火焰之上,佛的身邊分別立著一人像,這可能是佛傳裡降服火龍的故事情節。看來,第165窟內的大部分浮雕內容,原來都是與佛傳故事或本生故事有關的。

第165窟中的七身大立佛,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所常見的題材。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六位佛祖,而釋迦正是繼這六佛之後在現在世界成就佛道的。將來還會有彌勒佛繼承釋迦牟尼降臨人世間。這樣就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陀崇拜體系。而第165窟中的主要造像,正是這種宗教信仰觀念的形象說明。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於涇川縣東7.5公里的涇河北岸崖壁上。它瀕臨涇河、坐北面南,共有五所洞窟。其中的第1窟是奚康生在西元510年主持建造的,第5窟屬於唐代,其他幾窟已空無一物。第1窟在洞窟形制和造像佈局方面,都和北石窟寺的第165窟基本相同,如出一轍,只是在規模上略小一些。窟室內部高11米,寬18米,進深13.20米,錄形的窟頂,方形窟門,在門上還設置了一個明窗。窟內環繞壁的台基上雕造了7身高6米的大立佛像(圖7、8),還有14身高3.5米的脅侍菩薩像,前壁的門兩側也各雕著一身交腳坐姿的彌勒菩薩像,只是不見北石窟寺第165窟中的乘象菩薩和阿修羅像。在這些佛教人物的身體比例方面,頭部顯大,身材粗短,是奚康生造的這兩所大窟的共同特點,不過相比之下,南石窟寺第1窟的佛像顯得略微清俊一些。
 
圖7:南石窟寺第1窟內景
圖8:南石窟寺第1窟正壁立佛像


第1窟頂部的正(北)、東、西三個坡面都有浮雕的佛傳故事,內容有表現釋迦牟尼在樹下誕生,阿私陀仙人占相,宮中看歌舞,逾城出家,犍陟馬辭別,樹下思維等情節。原來的作品似乎包括了佛傳中由乘象入胎到涅槃的比較完整的各主要段落,現在的首尾部分有所殘缺。窟頂的前(南)坡面有浮雕的薩埵那捨身飼虎本生故事,但因為石質風化嚴重,現在僅僅保存著三位王子騎馬出遊的情節。

涇州是北魏王朝的西北重鎮之一,正位於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之上,北魏歷任的涇川剌史,大多數是由當時的朝廷權臣來擔任的,我們可以想像北魏統治者對隴東地區的重視。涇川縣文化館保存著一塊《南石窟寺之碑》,記載了西元510年奚康生創建南石窟寺的功德,在碑陰還刻著出資修建石窟的施主人名,其中有隴東一帶的地方官吏以及富豪大姓等等,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而隴東地區除了南北石窟寺外,還分佈著眾多的北魏石窟龕像,並且在雕造技藝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象奚康生這樣在北魏王朝有些權的人物,對這種佛教活動的宣導,有著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即使到了唐代,信佛的地方官吏仍舊是促進隴東石窟藝術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北石窟寺約占總數三分之二以上的唐代窟龕中,第32窟內的武則天如意元年(西元692年)涇州臨涇縣令安守筠營造的第257窟,都具有唐代獨特的造像藝術魅力,是我們研究北石窟寺唐代雕刻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