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尊露坐佛像,幾乎是雲岡石窟的最大地標,只要是前往當地的人,沒有不留影紀念。而且只要有關雲岡石窟的報導,也幾乎都會出現他的雄偉姿相,故應是一尊集聚眾人目光的寵兒。

雲岡石窟

話說回來,此尊大佛像誕生造立的過程,卻是極度悲辛。眾所周知,北魏太武帝因太平真君七年(四四六)正月蓋吳之亂的聯想,以及崔浩的慫恿,在焚毀長安寺院後,立即於同年三月頒布廢佛詔令,展開中國史上首次大規模滅佛運動,當時所到之處只有以淒慘道之。這個排山倒海的滅佛運動,最後終因寵佞寇天師、崔浩、及太子晃的相繼去逝,及宦官宗愛設計,使武帝於四十五歲英年暴斃之後,在太子晃的長子拓跋濬於興安元年(四五二)十月登基即位為高宗,在十二月乙卯發佈復佛詔令,才停止長達七年的廢佛運動。

雲岡石窟第20窟北壁佛坐像 高13.7M

停止廢佛,展開復佛,然而要復什麼呢?又如何復呢?首先就是沙門人才要從那兒來?這時出現一位出身於喀什米爾,曾前往涼州傳道,然於涼州為太武帝征服後,隨著進入北魏都城平城弘法,卻在廢佛令頒佈時被還俗為一位行醫者,但於心中仍淨守佛家之道的師賢。因而帝親為其剃髮,更令其為道人統,擔任復興佛教的總監,展開復佛。八年後,即和平元年(四六O)師賢逝去,接著,即是展開雲岡五大窟最重要工程的第二代道人統──曇曜出現。曇曜亦是涼州的名僧,在魏都平城時即受玄高、慧崇的尊敬。玄高就是太子晃的老師,當太子被宦官宗愛離間,而蒙受父王太武帝疑慮時,還為太子開七天的光明齋。故知曇曜亦是北魏時極受禮敬的高僧。廢佛時曾躲至中山,而於復佛時受詔回京。據說在回京時,帝出於路旁迎接,御馬還走上前去銜其衣服呢!時人因而謂道「馬識善人」。

雲岡石窟

二代道人統曇曜,除主持《付法藏因緣傳》、《雜寶藏經》譯經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雲岡五大帝窟的企畫與開鑿了。依《釋老志》所知,曇曜奏請文成皇帝云:「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五十尺。次六十尺。」今知即為第十六至二十窟的五尊帝王佛。

 第二十窟的此尊坐佛,高約十四公尺,雖非武佛中最大者,但是磊落雄偉的姿相卻十分迷人,特別是親臨現場時那黃白色的色身映現著四季變化而來的映像變化,令人不禁油然生起無盡殊勝之感。當然,因於窟頂前檐的崩毀,讓人看清其貌,高高的肉髻,配以細細的長眉,以及高高的鼻子配以垂至雙肩的大耳,還有寬扁方圓的面相配以薄唇上的八字蓄鬍,加上浮起的微笑,讓人領受到佛光無限的溫暖慈悲之愛。再者,圓筒柱般的頸部、偏袒右肩的大衣、細緻精刻的衣裾、舒適緩放的雙臂,平坦寬闊的胸間,架構起傲然開敞的壯大氣宇,實在是大像底蘊的無盡生命。這個,令人不得不欽佩北魏胡人王朝在吸收犍陀羅、秣荼羅等西域造像風格後,那再造創發的生命內勁。當然,亡國僧師賢、曇要以其深受滅佛體驗,萌思一座座磐根於自然大地,植根於山巖巨石,叫人動也無法動、移也無法移、滅也無法滅、毀也無法毀的「帝王巨佛身」建構誕生,可能是大佛背後令人深醉「謎思」的最深之處吧!

雲岡第20窟北壁佛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