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影音-唯識系
#弘法影音 #弘法DVD #寬謙法師
2002 年,是寬謙法師第一次電視弘法,初以錄製於高雄佛青會的《八識規矩頌》,其後陸續錄製佛學課程弘法經論,多年來未曾間斷。在類別上,分為學佛次第、般若系列、唯識系列、真常系列,依此不但能建立佛法學習基礎,深入法性空慧,從而追本溯源,直達佛陀本懷,更是修行的指南。
請購方式
唯識系
項目 | 內容介紹 | 相關連結 | |
---|---|---|---|
1 | 八識規矩頌(2021版) | 八識規矩頌是玄奘大師重要的論著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從凡情到聖智不可或缺的修行指南。寬謙法師擅用圖表架構及圖象的方式,簡單化並趣味化,靈活運用到生活乃至生命的層次,有系統地解釋生生不已的生命輪迴現象,了悟生從何來,死往何趣?為大家打造一把深入經藏的智慧鑰匙! | 點擊觀看影片 |
2 | 解深密經(精華版) | 點擊觀看影片 | |
3 | 辨法法性論 | 本講記系印順導師於1964年春天講於台北慧日講堂,由宏觀法師依錄音帶筆記其講說,並經印順導師修正鑑定。1986年起印順導師將《妙雲集》24部與獨立成部的著作之外的文稿約70萬字,再度編集為《華雨集》5冊,於1993年正聞出版社出版,本講記收錄於第一冊第三篇。 這部《辨法法性論》,是法尊法師於1936年依據藏文翻譯為漢文的,當時主持漢藏教理苑,並由漢藏教理苑刻版流通。法尊法師譯出論典及宗喀巴等名著很多,在民國的佛教翻譯界,是一位值得推重的法師。 《辨法法性論》傳說是彌勒菩薩造的,彌勒學是依無著菩薩的弘揚而大大流行的;傳說的彌勒學事實是無著菩薩所集出的,西藏所傳有五論:1.《現觀莊嚴論》,2. 《大乘經莊嚴論》,3. 《辨中邊論》,4. 《辨法法性論》,5. 《大乘最上要義論》,玄奘大師僅譯出《辨中邊論》。 辨,是分別、辨別的意思。本論所要分別的是法與法性,所以名為《辨法法性論》。佛法雖然深廣無邊,但總說不外乎生死與涅槃,也就是現實的生死流轉與理想的涅槃寂滅;學佛是從了解到實行,超越生死而證入涅槃。本論說:其中法所顯,即是說生死;其法性所顯,即三乘涅槃。所以本論的分別法與法性,就是生死與涅槃的分別。 法,梵文的含義很多,如轉法輪的法,皈依佛法僧的法,不是生死,反而是近於法性、涅槃的。但現在依一般習用的,一切法(蘊、處、界所攝)的法,是虛妄生死法。法性是法的本性、實性,法性是真如、法界等異名,是如實的涅槃。本論所說的法相與法性相,是虛妄分別所現,也就是唯識所現的,似有實無,是法;虛妄分別所現的,能取所取不可得,是真如性、法性。 這一體系與《辨中邊論》相近。《辨中邊論》以九相顯虛妄分別,五相名空性(真如的異名);本論以六相顯法相,六相明法性:這都是立生死與涅槃,虛妄分別與真如二大綱,然後分別說明怎樣轉虛妄而顯真實的。本論又以客塵諸垢及真如性二性,廣明轉依,在思想上,這是更近心性本淨說,如來藏說,但本論立「契經法界」,就是《攝大乘論》的法界等流聞薰習,與《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最上要義論》)說不完全一致。 後代的唯識宗,如《成唯識論》,著重唯識變現義,詳於境相,可說是重於虛妄的;如來藏說,依如來藏說生死、說涅槃,是重於真實的。然從彌勒本論及《辨中邊論》來看,立虛妄分別與真如而說轉依,是重於行果的。傳說的彌勒偈頌論,與《瑜伽師地論》,有其重點的不同,所以本論為唯識系,而立論有其獨到之處,這是講說、研究本論不可不知的。 | 點擊觀看影片 |
4 |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 本書是唯識學中的重要基礎課程,本是世親菩薩造的ㄧ部論典,後來由世親菩薩的弟子安慧菩薩,就這部論增加了ㄧ些解釋與補充,使意義更明顯一點,讓大家更容易了解,而形成了安慧菩薩所造的《大乘廣五蘊論》,與世親菩薩造的《大乘五蘊論》,本質是一樣的,只是 這部論是唐朝時印度地婆訶羅三藏法師翻譯的,近代則由印順導師再度詳細解釋出版,而成現今的《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一書。<br>《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依五蘊分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色蘊為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四大種包含了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而大種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色、聲、香、味及觸一分;受蘊有三種:謂樂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謂識之領納;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亦即51個心所,其中除受、想2個心所以外的49個心所。 正文中對每一個心所,都有非常清楚明確的定義與說明,對我們修行的起心動念,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 點擊觀看影片 |
5 | 攝大乘論講記 | 《攝大乘論講記》由印順導師,依據印度無著菩薩造的《攝大乘論》,詳實細密地加以比對與解釋。這部《攝大乘論》是唯識學中扼要而最有價值的,為唯識學者所必須研究的聖典。本論的釋論,在印度有世親、無性兩種,而應以世親釋為主,無性釋作參考。導師採用玄奘譯作講本,但建議 對真諦的譯本,應以活潑的方法,客觀的見解去看它。 | 點擊觀看影片 |
6 | 解深密經 | 唯識宗依據的重要經典有「六經十一論」,其中最為首要者即是《解深密經》,此是唯識學最早具有系統化闡述的經典,在唯識學創立過程中,許多重要理論都淵源於此。想要對唯識的理論紮下穩固的基礎,則必須進一步探求《解深密經》的內蘊意涵!本經的結構非常清晰,共有五卷,分為八品,諸品中各含有其深藏的意義。 | 點擊觀看影片 |
7 | 大乘百法明門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收於《大正藏》31冊。此論主要是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提綱挈領,略錄此百法,剖析一切法無我。其內容文義,如下 一)引經標宗,說明一切法無我。(二)列五位名,以五位百法統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三)申明百法列為五位的次第。(四)依次別釋五位百法。(五)末後顯示一切法無我。 | 點擊觀看影片 |
8 | 唯識三十頌暨八識規矩頌 | 《唯識三十頌》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 玄奘大師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契領所作出總結為"八識規矩頌"。包括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所緣、相應等,全包括在頌文之中。 | 點擊觀看影片 |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