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專題
日期:9/28、10/26、11/23、12/28(週日)
時間:9:00-12:00;13:30-16:30
講師:李玉珉教授、潘亮文教授等師資群
護持道場:1500(全) /單堂500
報名:https://forms.gle/mKyHdcSFrHexoRc7A
地點:大安覺風佛教藝術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6巷22號1樓)
洽詢:(02)2731-7830
🔹9/28上午:韓國華嚴美術概述| 陳明華老師
韓國華嚴美術是在華嚴宗思想影響下發展出的宗教藝術體系,涵蓋建築、佛像、佛畫與工藝等多個面向,充分展現佛教宇宙觀與藝術美感。在建築方面,大寂光殿、毘盧殿與石窟庵等,體現空間與義理的融合。佛教造像藝術以智拳印毘盧遮那佛像與三身佛像為核心,表現出佛身觀與智慧境界。佛畫則題材豐富,包括華嚴經變相圖、蓮花藏世界圖、水月觀音圖、三身佛幀與華嚴神眾幀,展現細膩的敘事與宗教象徵意涵。工藝方面,則有經版雕刻與石雕經文,融合文字與藝術之美。
🔹9/28下午:日本佛像名作賞析| 巫佩蓉老師
本講將介紹日本美術史上的佛像名作,特別是2025年於奈良國立博物館130年紀念展中的作品。這些被稱為「超國寶」、「名作中的名作」之佛像,計有《百濟觀音》、《中宮寺菩薩半跏像》、《寶菩提院菩薩半跏像》、《興福寺天燈鬼、龍燈鬼》等,各具獨特的吸引力。除了簡述這些名作的學術意涵,本講也將探索佛像對於日本大眾的魅力。
---
🔹10/26上午:千載法幢-從中台世界博物館藏看經幢的信仰與歷史| 楊郁如老師
經幢自唐代興起,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流傳密不可分,主要作為供養、祈福、薦亡之用,有時也有代替塔的功能。隨著信仰發展,經幢的形制與刻經內容日趨多樣化,形成佛教特殊的建築藝術形式。同時,幢記所載內容,也為各時期佛教狀況和社會文化留下重要資料。透過中台世界博物館收藏的唐至明代經幢,得以一窺經幢早期的樣貌與時代演變,是探究宗教與社會文化的珍貴史料。
🔹10/26下午:敦煌石窟中所見的法華經美術| 潘亮文老師
據唐代智昇編的《開元釋教錄》,可知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法華經》先後被譯出六次,現存三種譯本。與《法華經》相關的美術作品,豐富了佛教藝術的內容,箇中敦煌石窟中所見的法華經美術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證。石窟中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至五代、宋時期的大量作品。透過對不同時代的重要法華經美術作品的分析,瞭解圖像表現與經典文本的關係以及其在敦煌地區發展的概況。
---
🔹11/23上午:中國北朝的維摩詰圖像| 曹德啟老師
本次演講將以《維摩詰經》圖像為中心,探討北朝時期的石窟與造像碑等石刻媒材中,如何表現這部經典中的重要場景與宗教思想。維摩詰經圖像具有獨特的取景與構圖,兼具敘事性與象徵性,其所描繪的維摩詰以及其他參與法會者的形象,不僅反映信仰者對居士佛教理想的接受與詮釋,也透露出時代特有的美學風格與義理關懷。
🔹11/23下午:盛世造像-以館藏唐代造像為例| 見諶法師
唐代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鼎盛時期,造像風格融合外來文化與本土審美,形成雄渾大氣、寫實生動的藝術高峰。佛像面相豐腴,體態雄渾,衣紋流暢,形體寫實,表情親切,具有世俗化的形式表現。見諶法師將以中台世界博物館所藏唐代造像為例,講述唐代佛像之美。
---
🔹12/28上午:百變觀音—千姿百態的觀音形像|李玉珉老師
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在我國供奉觀音菩薩的寺院隨處可見,口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信眾不計其數,觀音菩薩無疑是國人最熟悉的大乘菩薩。觀音信仰的內容豐富,從性質來分,可分作顯教觀音、密教觀音和中國化觀音三大類。在圖像上,這三個系統的觀音形象也各具特色。本演講旨在介紹各種中國觀音菩薩圖像的源流和發展,以及其中國化的過程。
🔹12/28下午:從雲岡七、八窟看北魏佛教藝術的轉變|郭鳳妍老師
雲岡石窟是由北魏皇室主導開鑿的石窟寺院,根據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大致可分為三期,其中第二期最早開鑿的洞窟為7、8窟。7、8雙窟主室正壁以上下兩層龕構成的表現,不見於第一期洞窟主室正壁。7、8雙窟主室正壁分別為「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與「釋迦佛+彌勒佛」的組合,本講次嘗試通過經典意涵與圖像布局,發現7、8雙窟主室正壁圖像及文本的來源,來了解雲岡第二期洞窟的表現,以進一步討論北魏佛教藝術的轉變。